大家好!我是三目巨人,新疆的四川人。除夕下午写作这篇文章,首先祝大家除夕快乐、幸福美满!
首先科普一下,“春节”这个词语是1914年才出现的,当时国民党政府把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也是放假日。但是这个节日是传统节日,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1914年之前不叫春节,一般叫元日、过年等。
元,在古语中是第一的意思。元初,就是天地还没有开辟的混沌状态,元凶,就是首恶,最凶的那个人。法西斯德国把希特勒叫做元首,并不是说他是圆脑袋,而是国家第一领导人。元日,就是每年的第一天。顺便说一下,春节这天的晚上也叫元夜,或者元夕,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夜晚。另有个元夜,指的是大年十五的晚上,也就是元宵节。一般把它当过年的最后一天。
关于元日或者过年的来历,各种资料众说纷纭,所以我干脆不说。我在这里只是简单说说古人在大年初一这天干什么、怎么想。这方面的资料倒是多得很,我就懒一点,借助大年初一写作的诗词,选择其中一部分来讲一下。
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王安石的那一首《元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写到了三个活动:放鞭炮、喝酒、换桃符。这三个活动基本延续到了今天,虽然有一些城市禁止放鞭炮,但也有很多没有禁止的,而且农村绝大多数地方都放。喝酒不用说了。屠苏酒,看起来是一种酒的品牌,就像今天的茅台劲酒杏花村等等此处略去二十万字。
桃符,是桃木做的符,敬奉的是神荼、郁垒两个神仙。古代有观点认为桃木驱邪,所以端公、道士的驱邪剑也用桃木来做。而神荼、郁垒两个神仙也是驱邪的。这个风俗在今天很少见,但是八十年代在云南昭通,我见过农家大门两旁张贴写有神荼、郁垒的黄纸。
再来看看其他诗词吧。
明朝徐渭写的:
元日独酌不成酡,穿林唤客雪中过。
三百六旬又过矣,四十五春如老何。
帻软渐知簪发少,兴豪那计酒筹多。
小园风景偏宜雪,缀柳妆梅有许窠。
#添翼计划#徐渭,字文长,一个文学狂人,最刺激的是有时候用锥子刺自己的头部,血流满面,还在大街上奔跑。有些人认为《金瓶梅》就是这家伙写的。这里不多讲,只讲这首诗。点明了是春节这一天,然而除了两处提到雪、一次提到初柳映梅,其他全是酒、酒、酒,而且这决不是把酒言欢,而是借酒浇愁,而且是在多人喝酒的情况下。愁什么呢?眼看三百六十天又过去了,自己已经四十五岁了,开始老了。老实说,岁月流逝,年龄渐渐老去,很多人都会在春节想到这一点,然而因此成愁,甚至在一群人觥筹交错的时候也愁的人,绝少绝少。所以啊,文长文长,文虽长矣,志甚短乎!
异乡一夜换风烟,屈指关山路八千。
正是欲归归未得,看人儿女拜新年。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祝淇,我不太了解,也没有去搜索一下到底何方人士,然而这首诗实在动人。人在旅途,没能回家团年,只看着别人的儿女拜新年。此等苦楚,催人泪下。尤其是今年,因为疫情尚未过去,可爱的中国人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很多人夫妻、儿女、兄弟未能团聚,见到此诗,感觉就像写的自己一样。
各位须知,在封建社会,春节这一天是不放假的,至少上午不放假的。这一天要早朝,要朝贺,皇帝祝福百官新年快乐,百官也祝福皇帝新年快乐,而且礼乐制度规定了一长串的庆祝仪式,完成下来基本是下午了。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为元元祈福”。我们前面讲过,元指的是第一,而两个元并用指的是什么呢?竟然是普通老百姓。孟子说民贵君轻,魏徵说民为水君为舟,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儒家指导思想把老百姓提到极高的位置,即元元。
从古到今,杰出的帝王都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视百姓如儿女。雍正皇帝明确提出“不与小民争利”,李世民要求一定要保证小民的生活,这些都是例子。
说远了,哈哈,拉回来吧。明朝程敏政写了一首元日早朝的诗:
宫鸦集曙彩鞭挥,剑珮森森拱太微。
日晃御床明绣衮,云回銮辂见青旗。
鸿胪立仗传三呼,马监随班控六飞。
喜值芳年叨侍从,起居长许近皇闱。
语句上有点偏古,我简单翻译一下吧,让读者们也了解一下朝廷怎么过春节的。
破晓时分,宫廷外乌鸦汇集。这时候太监挥舞着彩色的鞭子,指挥文武百官进入明堂。武官佩剑,文官佩玉,各自按照次序行走,没人说话,气氛森严。走到位的,面向北方(太微星在北面)肃立。
第一缕阳光出来了,刚好射在龙床上(皇帝坐北朝南,所以刚好接收第一缕阳光),他精致的礼服看得很清楚了。皇帝起床后,坐上车,在五色旗帜的簇拥下准备去明堂。鸿胪卿指挥“起驾”,控马官指挥着拉车的六匹马开始上路。
之后,皇帝到达明堂,百官三呼万岁,元日早朝正式开始。诗的后两句,关系不大,大致是说诗人自己很荣幸当了经常在皇帝身边的官。
致今年春节期间不放假的人们,你们享受着“皇家待遇”,为祖国人民平安过年坚守在各个岗位上,辛苦了!
还有一首知名度颇高的词,或者说其中有两三句几乎全民皆知,那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家都在正经过元夜,看灯火,逛大街,辛弃疾这厮注意到的却是一个姑娘,看了一眼不见了,还到处找她,一门心思都放在人家身上了。而后在比较冷清的地方看到了这位姑娘,刻画了一个遗世孓立的女孩子形象。
最后,我再复制一首著名的词,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不知道为什么,春节,也就是元日,原本是阖家团圆、幸福喜庆的日子,在古诗词里却是乐少愁多。难道中国人,或者说古代的文学家们,个个都是多愁善感的人么?
欧阳修的这首词,我接触非常早,而且因为语句浅显,大概十岁左右就会背了,印象也非常深刻。后来,我也曾填写过一首差不多意境的《木兰花》:
长安城内东风软,红洒满街人不管。新晴晓燕漫双飞,只恐春余时日短。
柳轻桃小无心看,羁客情丝如拂乱。去年景色亦相如,共赏花人衣锦返。
1.《【明绣】古人过春节都干啥?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泡妹觅风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明绣】古人过春节都干啥?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泡妹觅风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40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