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推动“两创”·国学学科化建设】

作者:宋争辉(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篇时代大文章。各地情况不同,所以文章的“写法”也各有不同。从几个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来看,有的主要采用“书院+基金会”的模式,有的则以“研究基地+古籍整理”为基本方式,有的拟将省内几家相关机构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河南省这几年的做法可用一句话概括:坚定不移地走学科化的道路。

资料图片

2015年,河南省将郑州大学的“中原历史文化”与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列为优势特色学科群,加以重点扶持。现在看来,这是极富战略远见的举措,对后来的发展有战略预设之功。2020年,为了响应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河南省又启动了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规划,将信阳师范学院的“炎黄学”纳入特色骨干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把它与五年前的战略举措联系起来便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接着讲”。这种一以贯之的战略布局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以中原学、黄河学、炎黄学为支撑的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的大学科群格局正在形成。三个特色学科群的设置,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立足河南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就单个学科群而言,三者皆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学科交叉、融合后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从河南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层面来看,三个学科群之间彼此涵摄、互益互补,从而在客观上又推动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格局。

三个学科群中,信阳师范学院的“炎黄学”学科群出现时间最晚,属于后起之秀。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信阳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聘请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担任院长,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成立炎黄学研究院,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新时代炎黄文化研究的学科新形态——“炎黄学”,推动以炎黄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化进程。建构“炎黄学”,旨在以学科之学梳理出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凝聚几代学人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共识;用学科之学打造炎黄文化核心学术生产力;依托学科,推动炎黄文化研究于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学科之学的旗帜下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自觉。作为学科之学的应有之义,炎黄学研究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为本科生开设“炎黄学公开课”;同时又着手编撰立于学术前沿的大学生通识课教材《炎黄学概论》。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教与学、教与研的有机统一,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相对于“炎黄学”而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学科群的筹建及其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早得多。黄河文明并非简单的区域性大河文明;它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与主脉,已经成为绵延至今的中华民族国家文明的代表与象征。河南大学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古都开封,在黄河文明研究方面,既有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条件,又有古都名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术界已出现建立“黄河学”的呼声。2001年,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与清华大学教授张红武,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联合提出了《关于创立黄河学的建议》。2004年,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该中心依然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研究黄河文明及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心下设有黄河文明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古汉字研究所等。自2009年至今,该中心每年举办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黄河学”学科品牌。2015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学科群获批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学科群下设“黄河文明与国家起源”“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黄河文明与价值构建”和“黄河文献整理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并通过“黄河文明高层论坛”“黄河文明大讲堂”等,传播、弘扬黄河文化。在“黄河文明”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河南大学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古人曾将天下分为“九州”,而豫州正好位居九州之中,故豫州又被称为“中州”。“中原”之说即源于此。当今之“中原”,其所指有广义、狭义之区别。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而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亦主要是河南省。开展中原历史文化研究,郑州大学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郑州大学的中原历史文化研究起步早,学术积淀深厚。2003年,郑州大学的“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亦获批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通过整合中原考古、中原历史、中原文化等科研力量,郑州大学申报的“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成功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学科群下设“中原考古与早期中国”“中原文明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与中原文明”“中原人文精神与文化软实力”四个研究方向。最近,郑州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合建黄河考古研究院,共同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前,在区域文化学科化方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已位居国内前列。

“中原历史文化”“黄河文明”和“炎黄学”三个特色学科群,之所以能够在河南高校相继落地生根,与中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徐光春在担任河南省委书记时曾经说过“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充分肯定了河南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肇始于中原,中原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领先发展的代表。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来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中原文化和文明的领先地位与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列入研究重点的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除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之外,其余五大遗址皆在河南境内。

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先秦诸子中影响最大的几家,除儒家之外,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发源于中原地区;诸子学派的代表人物,除孔、孟之外,墨翟、老聃、庄周、韩非等皆为河南人。中国古代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在宋室南迁之前,中原地区一直都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洛阳、开封、安阳、许昌等都是著名的古代都城。中原文化所特有的原生性、丰富性,决定了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由上述可见,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无论是在文明的起源阶段,还是之后的发展阶段乃至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都属于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中心。炎黄、黄河与中原三种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是构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又是多元一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民族文化,时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应该把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怎么发挥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并非只有河南一家。像陕西、山东、浙江,还有河南等具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优势的省份,应该如何发挥本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既服务于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又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这是一个大家都要面对的时代大课题。河南省的具体做法是,依托省内高校,将地域性特色历史文化转化为“特色学科”,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由“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中原历史文化、黄河文明和炎黄学三个特色学科群,就是这一学科化战略选择的结果。它凝聚了河南人的文化情怀与智慧,是河南省上上下下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晶。

为什么要选择走学科化的道路呢?学科化是建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关键性环节,是推动国学实现“两创”的重要标志。

学科化是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它能够为当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一种“结构性支撑”。我们以炎黄学为例。

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代表,是根,是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学术积累,但总体来看,炎黄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碎片化、孤立化的状态和水平,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走出“疑古”,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民族与国家的文化“道统”。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来。怎么办?我们要建构炎黄学,要把炎黄文化研究纳入学科中去。大学是国民教育的基本样态,而学科则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的基本话语方式。没有学科就没有大学,大学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我们要在炎黄学的学科框架下,在大学中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科研建设以及人才梯队建设。学科化的要旨在于建立起一种结构,有了学科作依托,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炎黄文化;教与学的统一会形成核心的学术生产力;通过传播学的“涟渏效应”,炎黄学也会不断地走向大众,为国学的普及源源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和思想养分。炎黄文化就不会沦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阵风、走过场的“宣传资源”,而是会持续地“在场”,在当代人心中真正扎下根来。由此,文化建设就会出现一个新局面。这就是我们的学科愿景。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历史研究所的刘庆柱、王巍和王震中三位学部委员,已经分别加盟“中原学”“黄河学”和“炎黄学”特色学科团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举措。

在中原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中,河南高校“三位一体”大学科群的建设更为重要,其必要性与紧迫性时不我待。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炎黄、黄河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炎黄、黄河与中原,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与精神家园。从时间上看,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龙头文化、根祖文化,而黄河文明与中原文化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起始文化。从空间上看,炎黄文化是全国性的,黄河文化是全流域性的,中原历史文化有区域性特征,但这三种文化,皆是以河南为核心区域。炎黄、黄河、中原这三个构成中原历史文化的基本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甚至可以说,三大学科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客体,我们只是把它置于三种学科视野中去观察,用三种学科框架去解读它、研究它,因此三个学科群之间的交叉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为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以三个学科群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是开展中原历史文化研究的客观要求与逻辑必然。

中原历史文化(中原学)、黄河文明(黄河学)和炎黄学三个学科群的建设,有两个方面需加努力:一是注重不同学科、学科群之间的交叉、联动;二是做到区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首先,三个学科群的建设,要瞄准学科、学科群之间的交叉点,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当今社会,伴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与融合,越来越多的开创性成果都产生在学科交叉点上。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也就是说,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中原历史文化(中原学)、黄河文明(黄河学)和炎黄学都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都是将古老的“根”文化转变成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问。中原历史文化即中原学,最主要的是由历史学和考古学构成,在历史学中又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地理等。黄河文明即黄河学,它研究的是全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生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当今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等,也是多学科的组合,由历史学、考古学、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相关学科交叉组成。炎黄学涉及历史学、历史文献学、训诂学、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也是跨学科和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虽然三个学科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学科属性,但它们都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都属于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兴人文交叉学科。

中原历史文化(中原学)、黄河文明(黄河学)和炎黄学,尽管都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和研究范式,需要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来进行学科建构、学术研究,但是三者都必须重点关注、深入探讨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文化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形成、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反过来,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就更需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格局。实际上,“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格局,就相当于一个更高层面上的交叉学科。通过学科之间、学科群之间的深度交叉、互动,三个学科群就可以真正做到彼此打通、分兵合进、协同创新。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中原国学大学科群建设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三股驱动力。因此,建设“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需要在顶层设计上科学谋划、统一布局。学科群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单个与整体的内在关系,其建设思路一定要做到从抓“群体”到抓“群落”的根本性转变。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尤其需要三个学科群之间打破壁垒、打破相互限制、加强校际合作,真正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群落。河南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将三个特色学科群的发展,置于“三位一体”大学科群的整体框架之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三个特色学科群的建设,要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瞄准学科前沿,聚焦关键问题,强强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的重大成果,更好地完成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

其次,河南高校“三位一体”大学科群建设,还需突破区域局限,具有开放性。不仅要立足中原,还要放眼全国,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国际视野。三个学科群中,“黄河文明”是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单元”——黄河为自己的学科标识。黄河文明尽管发端于中原,但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除河洛文化之外,还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因此,“黄河文明”学科群的研究视野显然要突破河洛、河南、中原等地域性局限。“炎黄学”则是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作为自己的学科标识。在炎黄学学科建设方面,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确实比较突出,但周边的一些省份同样也拥有丰富的炎黄文化资源。以陕西为例,延安黄陵县的黄帝陵、宝鸡的炎帝陵在海内外皆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外,还有湖北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山西高平的炎帝陵、湖南炎陵的炎帝陵等,都是著名的炎黄文化遗址。前些年,国内曾经出现过有关炎黄故里的地域之争。当然,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地域之争也说明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对人文始祖的敬仰和爱戴,因为这些遗存有的原本就是古代人们用以祭奠炎黄二帝的。由信阳师范学院主导的“炎黄学”课程建设,就是多讲共识、少讲分歧,把分歧放在学术探讨中进行;用开放性眼光看待争议,自觉抛弃地域性偏见,绝不言必称河南。从严格意义上讲,三个学科群中,只有“中原历史文化”才算是真正的区域性学科。但是也要“由中原看全国,由全国看中原”,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原在中华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自觉地把视野从河南、从中原上升到国家、民族之高度。不仅要强调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原文明与中华文明之关系,还要重视中原文化与其他区域性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有意识地通过“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建设,来提炼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与中国精神,从而让区域性学科,更多地承担起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当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原历史文化、黄河文明与炎黄学三个学科群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三位一体”的大学科群建设格局才刚刚形成,目前只是有了良好的开局,今后的建设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后续的学科建设工作。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5日11版)

1.《三位一体配置看这里!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原国学大学科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位一体配置看这里!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原国学大学科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39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