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山是湖北省阳新县以东25公里的长江南岸峭壁,半壁山。
1854年太平军阻击清军的著名半壁山之战就发生在此地。
1853年春,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派安徽巡抚江忠源率兵驻守半壁山。1853年5月,太平军自天京溯江而上,争夺天京上游战略要地和长江的控制权。1854年2月,湘军自衡阳出师,挥师东进,初期,湘军“屡败屡战”,先头部队王錱败于岳州,后曾国藩又败于靖港。
1854年10月,太平军攻克九江之后扬帆上驶,攻打武穴,清军兵力集结于长江北岸的田家镇,南岸由于疏于防护,太平军击溃江忠源万余部众,缴获其全部战船,攻占了半壁山。并以此为制高点,炮轰北岸田家镇,将清军防御阵地打垮,夺下田家镇。太平军依仗天险,“增守设险”,遂在半壁山上结营垒5座,与对江的田家镇架起3道拦江铁索,篾缆7道,系于半壁山崖下,勾连于田家镇,江边设炮台,同时在江中以大木筏连缀,搭建工事,江上置浮城,放置辎重,外围用船只拱卫,形成木城。从此,铁索、篾缆、堡垒、炮台和木城,构成了太平军整个半壁山防御体系,踞此夹岸结营,以防清军顺江东下进犯天京。
此时,曾国藩率湘军攻陷武汉,之后,湘军自武汉分批出发。自武昌起程的南路湘军分为两支:一支由塔齐布率领,经武昌进军大冶;一支由罗泽南率领,经金牛镇往兴国。11月11日,两支湘军分别陷大冶、兴国,然后水陆并进,往长江下游推进,半壁山、田家镇江防首当其冲。曾国藩认为,“先攻田镇对岸之半壁山,夺其要隘,则铁锁(链)一岸无根,当易拔去。”
罗泽南
随后湘军罗泽南部移师与彭部会合,与太平军守军再战。清军分水陆两路夹攻半壁山,塔齐布、罗泽南率领的两路陆营先于水师抵达,罗泽南攻半壁山,塔齐布攻半壁山下游数公里外的富池口,作为策应。攻防双方兵力悬殊,湘军仅二千余人,而太平军聚拢武昌溃军,达两万之众。
11月20日起,双方于半壁山进行了十分激烈的攻防战,太平军作战不利。23日,秦日纲亲自督军二万,与罗泽南等部湘军再战,复大败,伤亡数千人,余部退至田家镇,半壁山随即失陷。湘军派百余人缒崖而下,将横江铁链砍断。
此时韦志俊、石镇仑、韦以德等自芜湖率援军赶到,24日配合秦日纲督军自田家镇分路渡江,进攻占据半壁山之湘军。
临阵时,湘军李续宾手刃逃勇三人,以定军心:“今日固死地也,当万死中求生。”最终,太平军鼓噪而进,连续三次都被湘军阻击。太平军陷入绝境,石、韦所部寡不敌众,湘军翻身追击,太平军溃军回奔半壁山上,阵脚立时大乱,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太平军腹背受敌,孤立无援,许多人从山上跳崖投江。将士被砍杀者达千余,因舟覆溺死者亦有千余,一时“平地血流,崖有殷痕,江之南岸,水皆腥红。”太平军在此死难的将士近万人之众,半壁山下到处是太平军将士的尸体,尸浮江面,血染江水。四千多艘战船全部被烧毁,铁索沉江,湘军亦遭重创,不少将领也在搏杀中毙命。
鏖战数日,太平军与湘军中路军彭玉麟部连番血战,太平军各路俱败,致半壁山阵地失陷,石镇仑、韦以德等人战中阵亡,秦日纲和韦志俊率余部退回长江北岸。
半壁山失守后,太平军迅速在山下重结营垒,横江铁索系如故,湘军水师仍无法逾越东犯。25日,太平军又将江中铁链钩联于南岸半壁山下。此时,悬挂于半壁山下的铁索已被湘军斫断,由于每节铁锁都有小船承载,江心又有三座木城作为依托,木城首尾都以铁锚钩于江底,江心到北岸的铁索仍阻碍着湘军水师的前进。
湘军水师东下时,太平军检点陈玉成部将敌前锋阻截于蕲州。半壁山被湘军攻陷后,陈玉成于11月29日令水营突围下驶,于是湘军水师得以顺流而下。
12月1日,杨载福与塔齐布等商讨下一步进攻田家镇的计划,鉴于太平军江防坚固,确定将战船分为四队:一队专管斩断铁链;二队专管攻击太平军炮船;三队待铁链破除后直趋下游,焚烧太平军船只;四队守卫老营,以防止太平军的袭击。
12月2日,湘军水陆两军会师,曾国藩亲自指挥两路大军夹击太平军,用新式洋炮狂轰牛肝矶炮台和吴王庙营垒,湘军战船出动,塔齐布督同罗泽南等率陆师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师声威。湘军水师傍南岸急桨而下,直至铁链之前,“以洪炉大斧,且熔且椎,须臾锁断”。 湘军水师则把破防战船分为三队,第一船队直冲在前,船头安置有火炉,待炉火将铁索烧红,军士马上用铁锥、大斧将其锉断。第二船队在旁掩护,铁索一断,当太平军炮船前往救护时,湘军水师第二队随即上前发炮轰击,第三船队马上突破防线,舢板船飞桨下驶,焚烧太平军船只和木城,太平军水师阵势遂乱,纷纷败退。湘军舢板船疾驶武穴、龙坪一带,从下游纵火焚烧太平军战船。时值东南风大作,太平军上游之船无法下撤,被烧毁不少战船。
12月3日,太平军秦日纲、韦志俊等放火自焚田家镇营垒,率领部属东退黄梅。至此,太平军苦心经营的田家镇、半壁山江防被湘军彻底突破。
太平军半壁山一失,自此胜负易手。此战对当时战争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尔后,湘军顺势直下九江。
战后不久,当地老百姓将那些死难的太平军将士从水中打捞起来,就地掩埋在半壁山西北边的山脚下,后由一清军小军官立了一块“千人冢”的墓碑,墓碑今犹存。
湘军为了纪念铁锁横江之胜利,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的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写下了“铁索沉江”四字,将其刻于半壁山北侧的摩崖石壁上,有效仿晋将王浚破吴,直下金陵之意。“铁锁沉江”高3.5米,宽1.5米,为楷体书写,右侧还刻有“咸丰四年秋九月,善化(今长沙县)杨岳斌、衡阳彭玉麟率水师夺两岸炮台,八破横江铁索七焚贼船二千有奇。会长白塔齐布、湘乡罗泽南杀贼万人于此。”
10年后,即1864年,湘军水师总兵丁泗滨又在东北侧石壁上再横书“东南半壁”四个大字,该摩崖面高1.5米,宽2.5米。
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之洞在此布防,修筑炮台。由湘军水师改制为国家经制之师的长江水师统领杨岳斌,在半壁山横书题写“楚江锁钥”四字,附刻小字:“光绪十年甲申春正月,湘阴左光培、许云发、衡阳魏纲奉命筹办江防,建筑炮台,南岸三座,北岸一座,十月而功成,谨志之以不朽。”
如今,半壁山石崖峭壁之上尚存“铁锁沉江”、“东南半壁”、“楚江锁钥”等石刻,半壁山虽属当年清军将领彭玉麟、丁泗滨、杨岳斌等先后题镌,摩崖石刻和古炮台遗址仍依存可见,但却成为了太平军保卫这战略要地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成为长江沿岸一道难得的历史景观。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
1、百色城之战:太平军石镇吉被清军的“糖浆守城”战法打得损兵折将
2、毕节城之战:太平军76天三万人攻不下三千人的一个易守难攻之城
3、湘潭之战:湘军初兴的第一奇捷,太平军遭遇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惨败
1.《半壁山之战:湘军以熔炉大斧大破太平军横江铁索,以劲旅名天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半壁山之战:湘军以熔炉大斧大破太平军横江铁索,以劲旅名天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23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