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洋彼岸,但你可能听说过不久前被称为“小屁孩之战”的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大卫亚设)。
在一个多小时的对峙中,特朗普先后打断拜登的演讲 70 多次,搞得年近八旬、一向文质彬彬的拜登都直接用“你可以闭嘴吗”开怼,双方也一再进行口不择言的谩骂,四年前特朗普和希拉里都没有上演过这样的闹剧。
伴随着“你傻逼 – 你闭嘴”的野蛮辩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将其称为“美国的耻辱”,《西班牙报纸》留下了“政治舞台奇观”的讽刺评价,《英国卫报》认为这可能会让未来的历史学家“流下眼泪”。
不难看出,围绕当前美国的总统竞选,双方为了打败对手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才会导致这种本来上不得台面的“内心戏”被展露在公众面前。而在另一方面,我发现电子游戏也成了他们表演的舞台之一。
总统小岛一日游
距离大选结束还有大半个月的时候 ,拜登的竞选团队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建了一座基地。该项目的数字合作总监克里斯蒂安·汤姆将小岛命名为“拜登总部”,想要进去参观并不困难,只需要睡觉时输入“DA-7286-5710-7478”的梦境门牌号即可。笔者登陆后也是四处逛了一圈,发现放眼望去全是细节。
总统候选人的宣传传单就散布于主要的路口和街道,而作为两个着重雕刻的地区之一,“市政厅”坐落于小岛的中心,是拜登用来竞选的“战地办公室”。
办公室入口的房间显得很杂乱,地上散落着文件资料,桌上堆满了宣传手册,电脑、咖啡机,马克杯则是社畜们昼夜工作的标配。墙上还有一行标语,提醒玩家发短信“AC”到 30330,就能得到一件专属的拜登岛主题衬衫。
隔壁的房间倒是显得轻松一些,被塑造成商店的样子,还有 DJ 用来打碟的音乐台。地下室则被命名为“乔的火车小镇”,陈列着几十辆火车模型,这也是拜登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楼上的部分应该是独立办公室,侧墙上有一张拜登年轻时的海报,书柜整齐地垒起来,标志性的太阳眼镜就码在窗户旁的架子上。哈里斯还有一套匡威运动鞋和一台黑胶唱机,霍华德大学的校徽别在墙上,非常有情调。
整个岛屿更偏向以选举为主题的公园,花园组成了星条旗的图案,而经过摆放着冰淇淋摊位的小路,便能看到一个类似投票站的区域。这里放置了一些展位,地板上豪放地印着“IWillVo”网站的巨幅广告,面向访客收集投票信息。玩家有时还能看到拜登形象的 NPC 在岛上闲逛,当我们与其进行交互时,对方还会喊出“No malarkey!”的竞选口号。
其实建立这个小岛的企划蓄谋已久,借助《集合啦!动物森友会》的用户创作内容特性,今年 9 月时他们就制作了一系列和拜登有关的标志,玩家可以通过扫描 QR 码来在游戏中实装这些设计。数字合作总监克里斯蒂安在一份声明中提到:“我们找到一种全新创造性的方式来接触选民,并将我们的支持者团结在一起。”
而作为坚定反游戏、且过去经常将游戏和暴力联系起来的保守派特朗普,自然看不起上述这种竞选策略,与他站在统一战线的副国家新闻发言人萨曼莎·扎格尔当时就讽刺到:“我们将在现实世界为真正的美国人开展活动。”
但据 CNN 调查,《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和特朗普有关的 DIY 物品似乎比拜登还要多出几十个,估计大部分源于民间创作,也不能排除川普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还有人在推特上评价到:“真正的玩家不关心在游戏里看到总统的标志,我们希望所有人都有医疗保险,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糟糕的游戏姿势而患病负债了。”
竞选游戏的兴起
尽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游戏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重要宣传渠道之一。E3 的主办方 ESA 曾经对 4000 多名美国玩家进行一项抽样调查,发现其中超过 80% 的人计划在总统选举中投票。显而易见的是,围绕玩家所关心的政治问题而设计游戏是有市场的,否则“总统竞选类作品”也不会从 1981 年开始一直出到现在。
1981 年时,Strategic simulation 在 Apple II 上推出了一款名叫《总统大选》(President Elect)的游戏,玩家在其中可以扮演一位候选人,消耗“政治行动点”推进选举活动,比如造访各州进行演讲,或是在辩论阶段取得优势。游戏的时间线从 1960 年横跨到 1984 年,当然重头戏还是 1984 年里根和蒙代尔的角力。
不过,这部作品的制作者并没有很明显的阵营倾向,你也可以选择“非历史”模式,对个人和地理属性进行篡改,很像是在 RPG 里创建角色,最终使得美国走向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
下一页:更多内容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款 1981 年的游戏,有人拿它准确预测了三年后的竞选结果。现实中里根是以 55% 的普选选票力压蒙代尔的 44%,而游戏的结果是 59% 比 41%,且候选人和背后支持的大州也一致,误差非常小。
而《总统大选》后来又在 1987 年推出了升级版,再次有人透过游戏以不到 1% 的误差预测了 1988 年的选举结果。游戏作者尼尔森·埃尔南德斯打趣的表示,自己是“这个国家总统选举的最佳预测者”。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统竞选类游戏只“描述了政治过程”,而不是“政治过程的一部分”。直到 2004 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和竞选组织才真正在其中投入精力,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借助游戏筹集投票,通过社交平台加强交流。
《点击奶牛》(Cow Clicker)的设计师尹恩·伯格斯特,那时就在为总统候选人、州立法机构、一个政党和一个国会委员会所委托的游戏工作,因为竞选团队需要这种能创造出病毒式传播内容的人才。
有线电视新闻频道 MSNBC 的作家汤姆·洛夫图斯也在 2004 年大胆做出预测:“(我们)已经听腻了政客们每五分钟就说一次「访问我的网站」。等到 2008 年,竞选演说的主要内容可能会被候选人新的号召所取代:玩我的游戏。”
甚至连他们的南美邻居乌拉圭都受到了影响,2004 年时,《Cambiemos》(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让我们改变”)成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由竞选总统政党委托开发的官方游戏,尽管它本身的玩法并不出彩,只有简单的拼图内容。
如何靠游戏拉票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作家洛夫图斯预测的那样跃进。相比《总统大选》费力不讨好的去深挖玩法,竞选团队更愿意在游戏中追求短平快的表达,要么只开发小成本游戏,要么干脆砸钱买广告,把标语贴到玩家的脸上。
例如在 2008 年,约翰·麦凯恩的竞选团队仿照《太空侵略者》做了《猪肉侵略者》(Pork Invaders)。你可以操控飞船向“猪星人”发射否决权,以此来彰显麦凯恩“行使否决权来恢复联邦政府财政责任”的主张。
其实这场营销的创意借鉴自小布什,他曾经委托人推出了一款名叫《税收入侵者》的游戏,其中将税收比喻成外星人,而小布什则是将人民从敌人手中拯救出来的英雄,背后也可以联系到较为保守的税收政策。
至于麦凯恩的竞争对手奥巴马,则在 2008 年 11 月 4 日美国总统大选前的最后几周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范围涉及 Xbox Live 下的 18 款游戏,从《吉他英雄3》《火爆狂飙 天堂》到《NBA Live 08》和《NFL 巡回赛》等等。
当玩家通过 Xbox 360 访问这些游戏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投放广告,遍及新墨西哥、佛罗里达和科罗拉多等 10 个关键州。广告以印有奥巴马形象的横幅或牌匾的形式出现,上面写着“提前投票已经开始”和“Vo”的字样,吸引玩家们在线注册,并引导人们找到投票的地点。
讽刺的是,尽管这一改之前奥巴马“关掉电视机,把游戏放在一边”的倡议,但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Vo”开通不到两个月就有近 500 万人访问,约有 77.4 万人下载了选民登记表格。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的总统竞选类游戏更是多如牛毛。
前文提到的开发者尹恩·伯格斯特,就给 CNN 国际制作了点击管理竞选办公室的《竞选冲刺》(Campaign Rush),另外《辩论之夜》(Debate Night)是一款支持奥巴马的游戏,玩法类似《祖玛》。
新闻和娱乐网站 Buzzfeed 的前创意总监克里斯·贝克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在 2016 年时和朋友上线了网站 Everyday Arcade,提供一系列轻量化与政治相关的小游戏,吸引了上百万的玩家。
像是网站中最受欢迎的《思考与祈祷》(Thoughts & Prayers),要求你在大规模枪击事件中轮流按下“思考”或“祈祷”按钮,但我实际试玩了下发现它们都没什么卵用,算是对枪支管制政策的一种黑色幽默。
考察近几年来游美国总统选举与游戏之间的联系,其实不难看出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愈发密切。拜登心仪的《集合啦!动物森友会》绝对是部“出圈”的作品,Steam 上也有好几款以特朗普为主题的沙雕粪游戏。即使是以往不接触游戏的人群,看到游玩的视频剪辑后也会觉得很有乐子。
这些活动能够触及到的人数远超过去,毕竟现今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目的,便是把简单的想法呈现在选民面前,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游戏理应还可以做到更深入的表达,比如在候选人主张的政策下,模拟一个国家到底会如何发展。或许还过个几年,动森里的政治活动,也将变得不再流于表面。
参考资料:
Persuasive Games: 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Election Game
The official Biden HQ in Animal Crossing has poll booths, ice cream, and no malarkey
1.《【nbalive2008操作】一场动森里的美国总统大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nbalive2008操作】一场动森里的美国总统大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20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