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海区、福建省漳州市区、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总面积1190.97平方公里。

2019年末常住人口为96.31万人,户籍总人口为90.16万人, 有畲、苗、土家、壮等45个少数民族 ;截至2020年6月,下辖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

龙海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出海口,西与漳州主城区毗邻,东临厦门湾区,具备“东承西接”的地理优势,是福建省改革开放和对台合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厦漳同城发展“桥头堡”,城区至漳州主城区20公里,与厦门市形成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与厦门最近距离仅2海里,市区客运码头至厦门码头19海里、至厦门机场50公里, ;是国家卫生城市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福建省文明城市。

2019年,龙海区全境地区生产总值为1100.4570亿元,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9.21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41.76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9.4707亿元,人均GDP达到114660元。

历史名人

林秉祥

林秉祥(1873~1944),浒茂岛溪洲村(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紫泥镇溪洲)人,父为新加坡富商。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林秉祥的雄才大略,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他创建的和丰轮船公司拥有远洋巨轮29艘,独执东南亚航运业之牛耳而睥睨国际航运界;他还大规模加工厂、开矿山、垦胶园、兴商会、建银行,成为新加坡集航、工、商、于一体的华侨巨挚,系东南亚华侨史上的一代侨雄。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商界巨擘

林秉祥先生出生于九龙江口,最大的冲积平原“海上公园”———浒茂凤林社。是龙溪闻名遐迩的大华侨(民国时期,原中央交通部顾问)。在二十世纪20年代,秉祥先生是星马华族社会的杰出领袖(胡文虎、陈嘉庚、林秉祥)。他既是伟大的实业者,又是新加坡“龙溪会馆”首任主席,中华总商会会长。堪称二战前东南亚华侨史上一代侨雄。他于1904年创办“和丰公司”,属下有和丰轮船有限公司,拥有远洋巨轮20多艘,穿行北婆、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与南中国各大商港。

其船只经常出没汕头、厦门与香港等口岸。并在世界各地拥有13个码头,独执东南亚航运业之牛耳。新加坡不但有良好的港口,且是东南亚贸易航线的枢纽。20世纪的前30年亦是中国人大批移民到东南亚各地的蓬勃时期,每年从中国抵星洲之移民或搭客平均在15万至20万人之间。中国人大量涌到东南亚,和丰轮船公司具有主要作用。新加坡政府为纪念他的巨大贡献,在新加坡河畔建设的码头,命名“秉祥码头”。

1912年,他与林文庆先生(原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创办和丰银行,任总理。和丰银行成立不过数年,其分行遍及星马各地,而印尼、香港、厦门、上海等处亦有分行。和丰银行是第一间东南亚的华族银行发展为国际性的业务,是星马华族银行之冠。1915年,与李浚源合购飞机一架赠英国政府,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需,英殖民地政府授予“太平局绅”。1920年,捐银二万五千元大洋,助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功在社会

林秉祥先生“功在社会”,富了“不忘家乡建设”。一生好善乐施,积德行善,家乡人民一直是有口皆碑,赞口不绝。他投巨资创办“采蘩”九所小学及一所商业中学,覆盖全岛。独办“采蘩善社”:“采蘩医局”为贫苦人民免费施医赠药,聘请两位医生,并有两班轿夫,如遇急症则抬大夫赴病人家诊治。“采蘩慈善会”,全岛的孤贫寡不分姓氏,每人每月三斗大米,两圆大洋供给。

对穷苦死者,无法收殓,则施棺施赈。每年岁暮,发渡岁金予穷苦人,每年受惠者约两千人。“福龙茂”简称(福建龙溪浒茂),引进无数乡亲入星洲。至今,“福龙茂”估俚间,成为浒茂人民的“口禅语”。凡属龙溪浒茂洲的乡亲,要到石叻埠(新加坡)的,只要到厦门登上丰字号轮船,一概免费。到了石叻埠,即住上“福龙茂”估俚间,住宿伙食,亦一概免费,直至找到工作为止。“福龙茂”对乡亲帮助最大。今日许多龙溪海汀等老一辈乡亲对它有很亲切的旧情。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投资不计其数,如铺桥造路等。

同时,他在香港、上海、汕头、厦门、漳州、石码等地,创办“和丰分公司”、办发电厂、影剧院、酒厂、米厂、豆油厂、针织厂等等,不一一枚举。他拨出漳州“府埕”、台湾路、厦门路三十八间屋业的屋租,作为“采蘩善社”基金。

心系国耻

二战期间,星洲沦陷,他对日寇的侵略深恶痛绝,他曾被日本刽子手闪过耳巴,挨过“头”。国仇家恨不堪受辱,同仇敌忾!他深痛祖国不富强,海外侨胞受尽凌辱。一代侨首终在抗日期间,郁心“气疾”而终!卒于1944年2月,棺于星洲(新加坡),于1947年,子林绍鹏遵照父亲遗愿,戴孝送殡,由“丰盛”专轮护送灵柩回桑梓,葬于“番仔楼”西假山“坟园”。全岛家乡人民,悲痛万分!“迎亲”队伍,夹道而立成长龙,祀祭七天。

陈齐贤

陈齐贤(1870~1916),祖籍福建海澄县,出生于马六甲。其父陈德源是当地有声望的植物学家。齐贤小时聪颖勤学,他继承父学,研究热带植物,且有一定的造诣。1891年齐贤出任马六甲市政委员。1894年被委为太平局绅。1900年被选为马六甲侨生支会主席。1896年,新加坡森工部长兼植物园长李德(英国人)从巴西秘密带进橡胶种子20多颗,试验种植,因移植不很成功,遭到新加坡总督的攻击,失去继续试种的信心。齐贤得知后,在林文庆的鼓动下,他满怀信心,立即着手筹试。

他到巴西考察,精心培育,不断地总结经验,终于获得成功。1898年与林文庆、邱雁宾及英商埃格敦合伙,在武吉亚沙溪园扩大种植3000英亩。1903年橡胶树开割,收获极为可观。齐贤为了发展新马橡胶经济,毫不自私地将橡胶栽培经验奉献给社会,他把胶乳制成生胶,在马六甲举办生产展览会,运用实物、图表和文字形象地进行介绍。马六甲殖民政府看到橡胶有发展前途,发出宪报,积极配合。种植橡胶的经验很快就在新马推广,对新马地区早期开发,具有较大影响。齐贤又与林文庆、曾江水等人合作,将橡胶移植到新加坡杨厝港芭地,又获得成功。新加坡和柔佛当局对此很重视,采取行政措施在岛内推广种植橡胶。1907年陈嘉庚向齐贤购买橡胶子18万粒,播种在福山黄梨园里。1910年又以每英亩50元向齐贤购买500亩老橡胶园。陈六使、李光前等人亦步其后尘相继经营橡胶种植业。数十年来,福建华侨在新马采用齐贤的种植经验,从事种植橡胶致富者有林文庆、陈嘉庚、陈六使、李光前等30多人。齐贤致富后,与曾江水先生捐建培风学校,对其他公益事业也热心资助。《南洋年鉴》评说:“今天马来亚的繁荣,齐贤之功不可没。”

陈笃生

陈笃生,1798——1850年,祖籍福建漳州海澄县(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仓头村尤墩社),1798年生于马六甲。其家族早年到马六甲,以种植业为生。陈笃生20岁迁居新加坡,初以贩蔬菜、水果、鸡鸭为业,后在十八溪墘开陈笃生商行,经营土产,3年后又与英商怀特赫合营大宗土产,输出热带产物,输入建筑材料。历20多年的经营,遂成巨富,商界领袖。1844年,他捐资在珍珠山兴建的贫民医院落成,被推为董事会主席,该医院后改为陈笃生医院,并立碑纪念,碑文为新加坡第一篇纪功华文文献。1846年新加坡当局封其为太平局绅,为第一个获此荣衔的华人。平生乐善好施,排解侨胞纠纷,为世人称颂。1850年去世,葬于新加坡欧南山北麓。

798年,陈笃生在马六甲出生。新加坡新开埠后,他为谋求发展,迁移入境。少年陈笃生为解决三餐问题,到市场摆摊卖食物。有了积蓄后,他便同别人合伙做起了土产生意,后来成为有名的出入口商——20年后,陈笃生成了家喻户晓的商业领袖。发达后的陈笃生并没有忘记曾经的贫困生活,他行善济世,帮助穷苦人民。当时的新加坡,各种疾病滋生,疟疾、霍乱、天花、风湿、肺痨……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陈笃生认为要与疾病搏斗,惟有倡建医院。1844年,为了新加坡人看病方便,陈笃生个人捐资,在珍珠山上建立平民医院,后来该所医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便是如今遐迩皆知的陈笃生医院。

成立于1844年的陈笃生医院,是新加坡第二大急症综合医院,除了有1200个病床,还设有多种最尖端的医疗设备、医疗仪器,以及最新的通讯与资讯科技器具。2003年沙斯来袭时,陈笃生医院是新加坡指定的筛检与治疗中心。陈笃生医院继续对不断浮现的传染疾病进行研究,以便找出最好的治疗方案。

颜思齐

“开台王”颜思齐(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武艺。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泉漳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CCTV-9 纪录频道于2016年播出专题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颜思齐因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中日间海上贸易,(其实就是海盗)。数年后积蓄渐富。其间,颜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泉州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并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由于他广结豪杰,遐迩闻名,日本平户当局任命他为甲螺(头目)。

明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等谋划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在日本建立政权,接受明朝册封。农历六月十五日,颜思齐与杨天生、陈衷纪(漳州海澄人)、郑芝龙(泉州南安人)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时”,众推颜思齐为盟主,但事情却在举事前两天泄露,幕府遣兵搜捕,颜思齐率众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驶至九州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颜思齐率船队柢海湾,在笨港(今台湾北港)靠岸。他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乃率聚伐木辟土,构筑寮寨。是时,土番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颜思齐遗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在笨港东南岸的平野(今新港),颜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

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垦荒需要资金投入,颜思齐挑选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

颜思齐安葬于今台湾省嘉义县水上乡与中埔乡交界处的尖山山巅,其墓犹存。颜思齐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台湾发展史上写下了璀璨而亮丽的史页。他的开台业绩,受到后人世代缅怀。为表达对这位开台英雄的敬仰之情,人们在云林县北港缜兴建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在嘉义县新港乡妈祖宫前,兴建了“思齐阁”和“怀笨楼”。高达五层的“思齐阁”,金碧辉煌,游人不绝。妈祖宫内,当年颜思齐建筑营寨的蓝图,依然珍存,供人凭吊。

苏静

苏静(1910年—1997年11月28日),曾用名苏孝顺。福建省漳州市海澄县(今漳州市龙海区)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苏静(1910-1997),曾用名苏孝顺,福建省海澄县六口碑村(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人。早年赴缅甸谋生,1932年回国参加海澄县红军游击队,同年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参谋、科长等,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率侦察部队前出收集情报,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师司令部科长、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战时工作委员会公安处副处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兼教育处处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作为我军代表进入北平同傅作义的代表及傅本人进行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任总参军务部部长期间,为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文革”期间调到铁道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做领导工作。苏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退休后的苏静对自己的历史功绩看得很淡,但对自己的老部队和老首长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种情结从未因为任何暴风骤雨而变味。在“文革”中受审查时,他就冒着掉头的危险坦然表达过和林彪的关系。解放后,苏静不喜欢当领导,编写四野战史是他最大的愿望。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罗荣桓就委托苏静组织编写四野战史的班子。可是随着林彪在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四野战史的编写显得十分敏感,主要原因就是林彪太不好写了。上个世纪90年代,陈云同志曾经提议让苏静担任四野战史领导小组副组长。1997年,由于苏静将军对编写四野战史持不同意见,又加上癌细胞已经严重扩散,遂主动辞去副组长职务。一个月后,将军病逝于解放军309医院,就像他名字一样静悄悄地走了。

苏静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功绩显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为加强我军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一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

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原部长,原国务院业务组成员、政工小组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苏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历史变迁

  • 龙溪县

秦朝,属闽中郡。

汉朝,属会稽郡冶县(后改为侯官县)地。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属建安郡东安县地。

晋太康三年(282年),属晋安郡晋安县地。

南朝梁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属南安郡。陈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龙溪县属闽州南安郡。光大二年(568年),闽州改为丰州,属丰州南安郡。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绥安、兰水县并入龙溪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龙溪县地属建州;三年,析建州地置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丰州。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南境置漳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析龙溪县西部地域置汀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龙溪县属之。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

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清源军代管漳州。

元至治二年(1322年),析龙溪、龙岩、漳浦县地置南胜县。

  • 海澄县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龙溪县析出建置海澄县。隆庆六年(1572年),漳浦县二十八都之五图(今白水镇部分)划归海澄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漳浦县二十三都之八图(今隆教乡部分)划归海澄县,龙溪、海澄属漳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龙溪、海澄属福建省西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龙溪、海澄属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龙溪、海澄属省直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龙溪县华封(曾驻县佐)升制为华安县。

1949年,龙溪、海澄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龙溪、海澄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51年,析龙溪县城关一区、二区设漳州市(今芗城区)。

1957年,漳浦县董浦、三美、山边3个乡划归海澄县。

1958年,海澄县海沧乡、新垵乡划归厦门郊区(海沧区)。

  • 合并

1960年,龙溪县、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属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85年,龙海县改属漳州市。

1993年,撤销龙海县,设立县级龙海市。

2021年,撤销龙海市,设立龙海区。

1.《华封州专题之地理历史简介——龙海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华封州专题之地理历史简介——龙海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16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