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是中国神仙信仰中出现较晚的神灵。根据考试,南宋时期民间的“财神纸话”可以说是财神信仰的早期形态。

其信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地域上的多样性。作为常见的民俗现象,财神信仰肇始于南宋,但是直到明清时期,这种信仰才趋于成熟和稳定。在民间,所供奉的财神不止一位神灵。吕威所著的《财神信仰》将财神划分为文财神、武财神、偏财神以及准财神。文财神通常认为是比干、范蠡;武财神是指赵公明、关羽;至于偏财神则是其他民间被当作财神供奉过的神灵,如,五路神、五显、五通神以及利市仙官、金元总管等;准财神往往是指在民间被赋予了招财功能的一些神灵和人鬼,如灶王爷、海蟾子、无常鬼等。农历的腊月二十九到二月初二是民间祭祀财神的正日子。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正月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诞,并且对商家来说,破五也是商户开市的日子,必要大放鞭炮求得兴隆。财神信仰在各地的仪式有所不同,呈现多样性,概括起来有送穷、财神诞生、迎接财神、迎富等活动。

清人顾禄《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历史上迎财神的活动多带有行业性质,通常是在商户开市时集体迎财神,如同庙会一般。迎财神时通常是一年由一个行业主办,然后各行人士以及群众都参加,于是在当地就成为一个节日。同治十年本《上海县志》载:“(正月)初五,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清嘉录》记载:“开市,是日,市估祀神,悬旌返肆,谓之开市。”《长元吴志》载:“五日祀五路神,始开市以祈利达。”一些地方用接路头这种仪式接五显神或是五路神,同治《盛湖志·风俗》记:“初五日,赛路头会,预于初四夜迎像巡行于市,列绛炬,设馔于堂中,爆竹于户外,谓之接路头。”迎财神着实成为了一场地方性集体狂欢,这也是祭祀民俗化的一种表现,但其中仍保留着浓重的宗教味道和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冀。

除上述集体迎财神庙会,在旧时北方,迎财神也是各家各户都会进行的重要民俗活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一边围坐吃饺子,一边迎接财神。一些寒门子弟或小贩会来“送财神”,他们挨家挨户兜售:“送财神来了!”出来迎的人绝不能拒绝,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很少的钱就可买一张,即使是穷人家也会用吃食换一张。

随着众多民俗活动复兴以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憧憬,近些年财神信仰再度兴旺起来。从一开始在经商的人群中兴起到后来扩大到各行各业人群;从群体的民俗活动转向个人的心理需求。现在的迎财神活动已与历史上的行业迎财神和“破五”、“送穷迎富”的类似庙会的活动有了很大不同。选择合适自己身份的财神也很重要。文财神相对平和,适合那些从事文职工作或是普通经商的人请来供奉;而武财神则多被经商者供奉。请来的神像不拘材质,但要忌讳拼凑或有瑕疵裂痕,这样意味着会漏财,同时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亵渎。与对神像的要求相比,神龛没有太多讲究,合适即可。还要给请来的财神像开光。如果请来的财神来自某道观的财神殿或单独的财神庙,那么开光之前要撰写表文,通常写明何人为财神开光,在何处开光以及开光日期。之后把神像送到道观财神殿里,供奉在财神像前,摆上水果,然后再进行开光仪式。开光通常由道长进行。道长在开光仪式中口唱:“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行溢三千数,时丁四万年。丹台开宝笈,金口为流传。”然后,为神像整容,朱笔点光,点睛画眉,点嘴、耳、额,用镜子定光。开光后用红布给财神穿“红袍”,这样才能摆放到要供奉的位置上。最后,揭开“红袍”,上香。供奉神灵通常用水果、干果、茶及香烛之类,品类随意多样。

总之,旧时迎财神活动多是集体的、带有行业性的,形式多属庙会活动;而当代的迎财神活动则更多属于个体,表达的是私人诉求。迎财神民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来自道教,历史上的集体欢庆使得财神信仰得以形成,并被固定传承下来。道教与迎财神的民俗难以分割,是民俗活动的重要来源,也为之提供了思想动力与解释体系。

1.《关于利达席神庙我想说一年心愿终实现,春节迎“财神”那些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利达席神庙我想说一年心愿终实现,春节迎“财神”那些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159272.html